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,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----《三国演义》篇首词
?xml:namespace>
《三国演义》,中国四大名著之一。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年初之间近百年的历史,反映了分别以曹操、孙权、刘备为首的三个政治斗争,表现了乱世中的各种黑暗现实和社会矛盾,高度概括了三国鼎立这一史实,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。这本小说,描写极致,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大气,情节跌宕起伏,是一本十分出色的小说。在小说里,战争场面是主要线索,展示出那个时代复杂又极具特色的军事冲突,而作者更是把刘备塑造成一个明主的形象,这无疑表现了他复兴汉室的希望。总而言之,这本小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情节使人无法不拍手叫好。例如赤壁之战,里面对诸葛亮的信心满满做了细节描写,又详细地描写了曹操让士兵将船连起来的过程,以曹操地愚蠢和诸葛亮地聪明做对比,更加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。还有赵子龙的“千里走单骑”救阿斗,这更加扣人心弦。赵云千里迢迢,忠肝义胆,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日夜赶路,只为了救那扶不起的阿斗,这明显体现了他的护主心切和忠心耿耿十分值得后人去学习。除此之外关羽“温酒斩华雄”、张飞“威震长板桥”、诸葛亮“七擒七纵孟获”等也是极为著名的篇章,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。
在小说中,有许多角色的塑造都非常成功。从刘备、曹操、孙权三个集团的主心骨到诸葛亮、周瑜、司马懿等贤才,他们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其实我很崇拜曹操这个角色,虽然他在小说中被扣上了“一代奸雄”这个帽子。残忍、奸诈的本性被放大,信承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这一信条。但是他的军事才能、政治才能和文学修养是毋庸置疑的。他求贤若渴,壮志满怀,文韬武略,难道不能使人敬佩吗?说他是中国史上一位出色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文学家真的是实至名归。评判一个人是否是英雄,是大丈夫,不是靠他的成功与否来判断的,他的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去效仿去学习的地方,取长补短,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。
至于小说中最具闪光点的人物——诸葛亮,也是一名榜样。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,神机妙算,为人谦逊。最重要的是,他一片丹心,为匡扶刘备统一大业半生戎马,呕心沥血,他可以为了刘备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这还不足以表现他的忠心吗?他一生功德无数,品行高洁,是智慧的化身,忠贞的代表,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。可惜,他最后抑郁而终,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唏嘘和遗憾。
从这本小说中,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道理:要成就大业,必定要广纳贤才。单凭自己的力量,是万万不行的。譬如说刘备,他本是一个手中无实权的皇室后裔,只落得个刘皇叔的称号。而他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,他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他仿佛得到了天神的庇佑,得到了荆州,获得了土地和人民,实力与声望日益俱增,终于夺过蜀国,自立为王。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刘禅整日饮酒作乐,不理朝政,心甘情愿地把蜀国拱手让人,竟然还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地事情——乐不思蜀。谁会想到一个国家地统治者会做出这样时移俗易的事呢?归根结底,是他昏庸无能,埋没人才惹的祸呀!再说,在小说中阴险的曹操也十分求贤若渴,从他对司马懿的重用便可看出。所以,在成就大业的路上,人才就是统治者的左右手,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另外,作为一名统治者,励精图治也是必要的。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就算靠运气得到了江山,如果荒废朝政的话,江山会稳固吗?只有付出努力,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。明主刘备一心复兴汉室,不惜一切代价,纡尊降贵三顾茅庐,终于求得孔明出山。他几次留住赵云,将他归于门下。他为百姓生活疾苦担忧,建国后立刻颁发法度,轻徭薄赋。即使后人认为他懦弱,但他确实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明君!因为他励精图治从未松懈,为着复兴汉室的目标勇往直前。事实证明,一个好的伯乐,比千里马更重要。
那么我们从《三国演义》里又能学到什么呢?其实这本小说里的精髓很容易读懂,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注意到呢?我们便如同这些战争中的将士们,在学校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,这样的兵荒马乱使我们不得不加快前进的步伐。可是扪心自问,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认真听课?有多少人能做到从不迟到早退?有多少人能做到尊师重道?我们这一代的孩子骨子里藏着叛逆和倔强,游手好闲,荒废学业,挥霍无度是我们的代名词,不是吗?难道我们不应该做个有用的人吗?像刘备那样谦逊好学,不耻下问,做事有冲劲有理想;像诸葛亮那样学会运用智慧,做事谨慎;像曹操那样满怀斗志,自信满满,在学习上不断攀登高峰。
历史就是这样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人物名留青史,多少引人深思的故事流芳百世。《三国演义》演绎了乱世中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,塑造了一位乱世枭雄,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。
啊,叹岁月远去,枭雄不再,而烽烟四起,谁又是真正的霸主?可惜,这磅礴的时代早已不在。
纷纷世事无穷尽,天数茫茫不可逃。鼎足三分已成梦,后人凭吊空离骚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篇尾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