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读《中庸》之前,我一直以为中庸精神就是懦弱求全、崇尚平庸,以老好人的态度为人,以模棱两可的心态处世,我甚至纳闷:以孔夫子的大智慧,怎么会高度宣扬这种自甘没落的主张,更不明白为何人们常常喜欢把中庸之道挂在嘴边。拜读过《中庸》之后,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有多么愚昧,是多么可笑。
那么,何谓“中庸”?《中庸》中说道: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即是说 “中”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;“和”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,达到了“中和”的境界,天地便各在其位,万物各得其所,生长发育。
在我看来,“中”就是恰到好处,不走极端,执两用中的意思,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选择中间的那个,而是选择合适的那个。“庸”就是不唱高调,懂得世间最简单的不会变化的道理。从字面意义上来讲,“庸”字有三层意思,一是“庸”者常也,取平常、平凡之意,二是“庸”者不易也,取不变之意,三是“庸”即庸中也,取使用“中道”的方法之意。无论“中”和“庸”字到底怎么解释,“中庸”的总体意思是不变的,概括起来就是以下三点:执中守正、折中致和、因时制宜。执中致和的意思就是要恪守中道,坚持原则;折中致和与执两用中基本一致;因时制宜就是要会随机应变,综而述之就是要追求中正、中和、稳定、和谐。就像程颐说的那样:“不偏不倚叫做‘中',不变不更叫做‘庸';中是天下的正道,庸是天下的定理。、?从境界上来讲,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,也是儒家的比较高的道德标准。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就是说,中庸作为一种道德,该是最高的了吧!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,这就说明,中庸是属于道德行为评价的,也是一种德行,而且是最高的德行。不难发现,它在第一章中就印证了这样的道德思想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”,这个“性”就是指干净的、纯洁的、善良的、无私的,也就是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东西。?xml:namespace>
纵观全文,《中庸》的道德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三条:一是慎独自修,二是忠恕宽容,三是至诚尽性。
“莫见于隐,莫显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慎独自修,就对应了第一章里那句“不可须臾离也”,是指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监督精神: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,也要表里一致,严守本分,克服“利己”性,不做任何缺德的事。慎独就是要“慎心”,要诚其意,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,靠“心”把持住自己,不管是酒色财气,总归“吾心有主”,不为所动。慎独就是要“慎始”,以谨慎的态度开始,不敷衍,不自欺,不轻易开始并且不忘初心;慎独,就是要“慎终”,“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”当事情结束时,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。这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:在大学里,没有人会监督我们,但我们对自已的要求却不能放松,否则我们将偏离“正道”越来越远,等到别人开始关注你监督你的时候,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。
忠恕宽容,“忠者,心无二心,意无二意之谓,恕者,了己了人,明始明终之意。尽力为人谋,中人之心,故为忠;推己及人,如人之心,故为恕。”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,他在解释孔子“吾道一以贯之”时说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即是孔子所说,恕便是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将心比心,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。
儒家仁学的“一以贯之”的践行之道即是“忠恕”。“忠”与“恕”实只一道,即二者有着相互补充、相互规定、相互包含的意思,而“恕”更为基本。循此“一以贯之”之道,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,而且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亦可体现。
朱熹也说:“推己之谓恕”,也就是说,“恕”之推己及人,强调了不要强加于人。《中庸》云:“忠恕违道不远,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”
这在《中庸》的第十三章中也有所体现:“道不远人。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”意思就是,一个人若能够做到忠恕宽容,离大道也就相差不远了。如果一个人在施行大道的时候排斥他人,那他施行的一定不是大道!后面又说“射有似乎君子,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”,这句话是说,犯了错误一定要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,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、完善自己,如果一味地责怪他人,那永远都得不到成长。我认为真正的大道就是以互利共生为始。
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;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” 说的就是至诚尽性,只有坚持至诚,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,就能感化他人、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;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,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;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,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。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;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,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。所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。
可是,要达到“至诚”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!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,达到“至诚”就更加不易。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,归根结底,是利己性太重,而中庸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人性的贪,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。
一言以蔽之,中庸就是恪守中道,坚持原则,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,但它并不是“中立、平庸”。它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,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,拿某个人来说,人的气质、作风、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,而是各个方面互相补充。正如《论语》形容孔子时说:“子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”这就在两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,显示了“执两用中”的境界,人的性格修养也必须先界定积极明确的目标,如“温、威、恭”,努力以赴,同时要避免走向极端,以免利害并陈,过犹不及。
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、自我监督、自我教育、自我完善,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,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“至善至仁、至诚至道、至德至圣、合外内之道”的人。